珠光路兩棟連體騎樓或將消失的新聞事件,再度引起市民對廣式騎樓的關註。廣州騎樓,記錄著廣州城成長歷史,折射著一個時代的人文風貌。廣州的騎樓是廣州的一張城市名片,到底廣州有多少騎樓?哪裡有騎樓?網友@積積_D zik7D zik7從2012年就對廣州現存騎樓現狀做了調查和這兩年來的修正,日前台北婚禮顧問他在微博上發佈他自己簡略製作的“廣州騎樓地圖”,用不同的色帶表示出不同的騎樓保存狀況。有意思的是,這張地圖標畫騎樓街的同時,也勾勒出了廣州老城區的道路框架:以老越秀為中心,向西關和東山延伸,再加上所謂“河南地”的同福和南華兩路,這也許就是近百年來騎樓為老城留下的城市肌理所在。昨日,南都記者根據這份地圖,再次奔赴廣州老城各處,整合了一份南都“廣州騎樓地圖2 .0”。老廣們快看看,你記憶中的騎樓街還在嗎?
  “落雨大,水浸街……”數段經典童謠被刻畫在西關逢九份民宿源正街的一塊社區小景區牆壁上,這裡的麻石街和騎樓街正是這些童謠的誕生地、承載地。騎樓成為老城區的肌理,不只是因為建築物本身,還有人生活的足跡,騎樓承載的是老廣州生活的方方面面。
  廣州一德路最老騎樓街 古老海味生意興結婚旺至今
  昨日上午,一德路上車水馬龍。一場春雨說下就下,原本在路上扛著大包小包的人們下意識地跑到騎樓下,在騎樓下,他們不用愁騰不出手來撐傘,繼當鋪續扛著大包小包向前走。不一會兒,春雨說停就停,陽光從騎樓柱的空隙中射到廊道上,海味鋪的人把乾貨放在陽光下曬太陽,而自己則靠著騎樓柱看報紙。
  說起一德路,有這麼一首童謠:“一德路,二沙頭,三元裡,四牌樓,五仙觀,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曲巷,十甫路。”在這首以數字排列廣州的地名的童謠里,一德路排在了第一。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廣州騎樓街的歷史上,一德路也是“第一”,因為它是廣州最老室內裝潢騎樓街之一。
  廣州的騎樓是上世紀20年代建起的。一德路原是明清外城的南城牆,1920年拆了築路,逐漸建成廣州最古老的商業騎樓街。據資料記載,當時廣州最大的果欄、菜欄、鹹魚欄均集中在一德路南側,後來海味、乾果食雜的批發市場,也都集中在一德路。一德路變身為騎樓街後,“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使得這裡的生意更加興隆。
  “如果落雨,客人擔遮(撐傘),雨水就滴濕我D貨,如果熱頭(太陽)猛,無瓦遮頭的話客人就唔肯停留。”昨天,一德路經營海味乾貨的一商鋪老闆向南都記者大贊騎樓的好處,它擋避了風雨侵襲,也擋避了炎陽照射,可謂是“騎樓騎你頭,翻風落雨永無憂”。
  大新路 狀元坊獅頭高掛英氣逼人 精美戲服當空招展
  南都記者接著來到大新路騎樓街。從清代開始,大新路騎樓街一帶,就是廣州彩扎行業的集中地,尤以獅頭扎作揚名。建國後,各店合併組成中樂器生產合作社,彩扎品種過千種,其中獅頭仍占很大比例。如今雖然不能與昔日相比,但大新路上仍有8家以獅子扎作為主業的工藝店,店內從巴掌大小的微型獅到一兩米直徑的巨獅都有。
  進到彩扎店,只見約4米高、直徑約1米寬的各種獅頭沿天花邊上掛著,氣勢逼人,因為這些獅頭掛得高,所以進入店面並無壓抑感。南都記者觀察發現,騎樓一樓都建有夾層,作為店鋪的辦公室之用。“騎樓梗系好啦!”浩聲醒獅店的掌柜說,二樓用作存放獅頭、戲服等貨物,騎樓二樓是“騎”在外面廊道之上,所以樓上空間很充裕,也就是說,一樓的空間少了,但二樓可以補回來。
  和大新路的彩扎鋪一樣,人民路上狀元坊的戲服店也充分利用騎樓的空間。有著“戲服一條街”美譽的狀元坊,自清代康熙年間就享譽國內外,它是當時著名的戲服一條街,也是廣東地區最大的廣繡集散地,如今,狀元坊內密集的戲服作坊基本上看不到了,自老字號“中華戲服廠”倒閉後,現只剩下人民南路狀元坊正門左側的狀元坊戲服廠等5家店鋪。
  狀元坊戲服店的員工說,騎樓每層都有各自的用途。如底層是店面,一樓與二樓之間建有夾層,用作辦公室。二樓則是車間。有店家將自家店的經典戲服高高撐起,掛在夾層的窗戶上。行走在騎樓里的人,經過該店鋪就能清楚看到這些戲服。
  海珠區洪德路58號“燒煤煎煮”涼茶 益街坊八十年整
  除了獅頭、戲服,廣府涼茶也是騎樓街的招牌之一。南都記者來到海珠區洪德路58號———耕田公涼茶,這裡是連片騎樓內的一間店鋪。始創於1934年的耕田公涼茶,至今已有整整80年曆史。
  現任老闆葉女士並非耕田公的後人。據介紹,創始人名叫謝志,早年為了謀生到香港一間涼茶鋪打工,學會了“煎焗涼茶”的方法。不久,謝志回廣州開涼茶店,並取名為“耕田公”。解放後公私合營,耕田公被歸併入國營單位海珠區飲食服務公司,謝志繼續經營到去世。1985年,葉女士承包了“耕田公”並經營至今。
  “耕田公”至今還保留著熬制涼茶的傳統做法———“燒煤煎煮”。每晚7點,葉女士便開始煲涼茶,煲3小時後熄火加蓋“焗”一晚上,讓茶渣的味道充分滲入茶水中,到第二天早上涼茶就會很入味。南都記者現場看到,雇員將燒盡的煤球夾出來,放上黑色的新煤球繼續燒煮。耕田公涼茶具有清熱、開胃、消滯的功效。在附近街坊中,口碑很好,很多街坊說從小就是喝著這裡的涼茶長大。
  古老的涼茶鋪和更古老的騎樓融為一體,遠近聞名。2012年,它還被評為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荔灣恩寧路騎樓底下擺席 嘆夜生活食客人氣超旺
  和其他騎樓街白天的繁忙相比,夜間的恩寧路騎樓底下,人氣同樣超旺。沿著恩寧路的騎樓一路走過,一些食肆門口擺滿了桌椅,幾乎座無虛席。這裡的餐廳沒有華麗的水晶吊燈,也沒有潔白無瑕的桌布,有的檔口更只是藉著瓦數強大的路燈燈光做生意。
  而天冷時,恩寧路上連片的炭爐雞煲羊肉煲生意,似乎成了這一條騎樓街的另一個特色。“室內空間封閉,燒炭爐不安全。”有檔主說道,得益於騎樓下開放的空間,才敢燒炭打邊爐。
  專家心聲
  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
  企盼老四區
  能保住經典騎樓
  本地著名的文物建築研究與修複專家,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對嶺南的騎樓的鐘愛有加,他心目中最理想的騎樓街是兩邊均保留完好,能保存完整的歷史風貌。湯國華認為,廣州的荔灣、越秀、海珠、東山原老四區,如能各自保住和修複現存比較完好的幾段騎樓街,對保護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保育廣州騎樓的底線,祈望能實現。
  老荔灣:龍津路、恩寧路、第十甫、上下九路、人民南、中路西側數公里長的環線。
  老越秀:中山六路、人民中、南路東側、長堤大馬路、海珠南、中路.
  老海珠:洪德路、同福西、同福中、南華西、南華中路。
  老東山:萬福路、東華西、東華東路、東沙角路
  廣州本土知名作家梁鳳蓮:
  “騎樓的破落已回天乏術”
  “騎樓於廣州人的兩面性,一方面是生存哲學,一方面是生活便利……而騎樓和西關大屋、東山洋房一起,品字形的三條支柱,支撐起中西合璧的廣州。”廣州本土知名作家,《西關小姐》、《東山大少》的作者梁鳳蓮,面對南都記者的採訪,強調了騎樓的重要性,也從文化角度講述了騎樓對廣州人的文化性影響。
  “友人到訪如何迎送,北方人可能是‘長亭送別’有個距離,廣州人呢,可能就是送出騎樓街以外為止。”梁鳳蓮用一句很朴素的話,說出騎樓不但是一個建築物,它還承載著廣州人的生活習慣。騎樓進為商,退為居,梁鳳蓮亦認為騎樓反映了廣州人進退有據的生存哲學。梁鳳蓮認為,騎樓與西關大屋、東山小洋樓是三足鼎立,這三類建築均代表了中西融合的近代廣州文化,大部分建築都互相參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騎樓的破落已經回天乏術。”梁鳳蓮為廣州動蕩的城市命運感到可惜,但她現實地認為,現在還單純譴責拆騎樓已經不太合理。如何發展利用,像愛群酒店等活用起來的騎樓建築,還能適應當今社會環境才是向未來看的合理視覺。“你問問有多少廣州人還願意住在騎樓中呢?我相信很少很少……但我希望大家都來關心騎樓!”梁鳳蓮說。
  統籌:南都記者 任磊斌 攝影:南都記者 林宏賢 實習生 孫俊傑 採寫:南都記者 葉斯茗 鄭雨楠 孔小雲 任磊斌 楊婷 實習生 阮琪琪  (原標題:老騎樓 至今仍為老廣撐起一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30kcko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